找出在多邊形中的點

備註

In QGIS3, you can perform this analysis using the Join attributes by location (summary) tool in the Processing Toolbox. Use the polygon layer as the Input Layer, the point layer as the Join layer and count as the Summaries to calculate. See 空間連接 (QGIS3) tutorial for step-by-step instructions.

GIS 的強項之一,就是同時分析多種不同來源的資料。你想找到的資訊或答案,通常會藏在不同的圖層中,必須要透過許多的萃取程序,才能把這些東西彙整在一起。類似這種概念的技術中,有一種稱為 Points-in-Polygon (多邊形中的點),它是指當你有一個多邊形圖層和一個點圖層時,要如何找出那些點分布在多邊形內的分析技術。

內容說明

我們已有許多重要地震的位置,現在要找出哪個國家的地震數量最多。

取得資料

這裡我們要使用 NOAA 的美國國立地球物理資料中心(NGDC)的 Significant Earthquake Database,內含所有的全球重大地震。下載 地震資料的 tab 分隔檔

Natural Earth 上有 Admin 0 - Countries 國家邊界資料,這邊 可以下載。

為了方便起見,你也可以直接用下面的連結下載:

signif.txt

ne_10m_admin_0_countries.zip

Data Sources: [NCEI] [NATURALEARTH]

操作流程

  1. 打開 QGIS,選擇 圖層 ‣ 加入分隔文字圖層,然後選擇剛下載的 signif.txt

../_images/1202.png
  1. 這個檔案是 Tab 分隔檔,所以我們可以在 檔案格式 欄位選擇 定位鍵。程式會自動選擇 XY 欄位,所以按下 確定 即可。

備註

可能你會看到 QGIS 顯示讀取檔案的時候出現了一些錯誤,這是由於檔案中的某些值異常所引起的,這些異常的資料不會被讀取。在本教學中,我們就先忽略這些錯誤沒關係。

../_images/2166.png
  1. 因為地震資料是以經緯度座標紀錄的,所以在 選擇座標參考系統 時,要選 WGS 84 EPSG:436 這個 CRS。

../_images/3105.png
  1. 現在地震的點圖層已在 QGIS 中呈現。接下來要開啟的是國家的圖層,選擇 :menuselection:圖層 –> 加入向量圖層`,點選下載的 ne_10m_admin_0_countries.zip 然後按下 開啟。在 選擇加入的圖層 視窗中,選擇 ne_10m_admin_0_countries.shp

../_images/468.png
  1. 選擇 向量 ‣ 分析工具 ‣ 點圖徵在多邊形中

../_images/562.png
  1. 在跳出的視窗中分別指定多邊形圖層和點圖層,然後把輸出圖層命名為 earthquake_per_coutry.shp,完成後按下 確定

備註

按下確定後,QGIS 可能要花上 10 分鐘處理資料,請保持耐心。

  1. 當程式為問你是否要加入圖層到 QGIS 中時,選擇

../_images/758.png
  1. 現在有個新圖層已加入了 QGIS 中。在圖層上按右鍵選 開啟屬性表格,進入屬性欄位的顯示頁面。

../_images/856.png
  1. 在屬性表格中,可以找到稱為 PNTCNT 的新欄位,此欄就是地震點落在此多邊形的總數目。

../_images/955.png
  1. 如要找到我們的目標國家,可以簡單地把國家按照 PNTCNT 欄位的大小來排序。在 PNTCNT 欄位名稱上按 2 次,這欄就會從大到小排序,點選第一個欄位,然後關掉屬性表格。

../_images/1063.png
  1. 回到 QGIS 視窗後,有一個圖徵會被標成黃色,這個圖徵就是剛剛選擇的、有最多點在內的多邊形。選擇 識別圖徵 鈕然後按一下此多邊形,就可以看到有著最多重要地震的國家是中國

../_images/11102.png

在這個簡單的分析中,我們對比了 2 筆資料庫,發現中國境內具有最多的主要地震。你也可以嘗試繼續進一步分析,像是考慮人口與國家的大小,這些都會影響大地震對一個國家的衝擊程度。


If you want to give feedback or share your experience with this tutorial, please comment below. (requires GitHub account)